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继教 > 博学众长成自家

博学众长成自家

2012年11月02日 14:31:11 来源: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访问量:247
博学众长成自家
 
乾安县第一中学 温德宝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一首佳词绘尽江南的柔水千娇,黛山百媚。让这人杰地灵的宝地和着韵律融进人们的思恋和记忆。使没去过的人愁肠百结,驻足过的人梦绕魂牵。这其中所有的报怨和虔诚都点缀出人性中的可敬与可爱,可叹和可赞。
九月十八日清晨,尚未洗去二天一夜长途奔波之劳,我已如探宝者一样漫步在东庐小镇的街上,寻觅着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东庐中学。随着上早课的学生,我在一处偏僻地带找到了这所声斐大江南北的初级中学——一所隶属南京市溧水县的乡镇中学。只可惜,视线所及的普通外观让预想中的东庐中学在我心中失色了不少。然而当我走进去后,一切的景象都发生了改观。
我所看到的校园是多彩的画,各式建筑星罗棋布,景色怡人,更有着磅礴大气,士气如虹的“至博至淳”的校园文化内涵。不论是“在教学双元合一的基础上,追求教育之多元融通”的教育理念;还是“乡土气和书卷气并重、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兼备”学校愿景;不论是“弘扬东庐文化,以人文精神辐射乡里;树立办学榜样,以教改经验造福一方”的学校使命,还是“有效劳动,无形约束”的管理理念。还有入目入心的学校宣言,师生誓词,无不折射出东庐人的抱朴务实,凝神聚志,励精图治,锲而不舍的智慧和品质。真可谓智者居其源,而使求者仰其巅。在校园内,我更从另一角度领悟了“小隐隐于野”的意境,从自行车棚前的提示语到食堂里的警言,无处不洋溢着温情关怀。他们没有“人文关怀”口号的高呼,却把人文做到极致。
我所看到的课堂如绿色的田野,朴素的校服,憨厚的性情,扎实的态度,和睦的氛围,无不显现着“淳厚”浸润下江南学子的风采。所听的七节课没有一本学习辅导用书或其它课外学习资料出现在学生的手中。没有多余的作业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时间里,课下只有师生的答疑求解,没有教者的讲课。师生所需完成的教学环节都整合在集群体智慧的“讲学稿”中。这一优化了的教与学的过程,催生了学生自身绿色资源的开发和学业成绩的有效提升。这一追求遵循规律的常态课堂,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据介绍,无辍学、无外流、无快慢班、无加班加点、无教辅书的“六无”现象已成教改成果之一。
我所看到的教师象“寻章摘句老雕虫”。他们躬身在知识的海洋里是那样的执著不已,自强不息,探索不止。自主备课批改悄无声息,课上导引解疑娴熟自如,课后点拨评价严谨客观。这无一不是他们精钻苦研的结果。我在七年五班胡波老师的语文课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朴实有华。此华非华丽,是师之智慧,生之聪颖。师的真正努力,虔诚付出,赢得了孩子们热情投入,激情迸发。这节《紫藤漫布》。进行得实、细、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被师生演绎得风生水起。真可谓“教学合一”,“人案合一”。
我所见到的“讲学稿”似春风,吹开课堂教学改革花蕾。尽管学科有别,他们遵循的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民主性、实践性的原则不变。尽管学情不一,他们坚持的“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的要求不变。这些无不让我感慨万端。“讲学稿”中,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看起来较为平凡,但奇崛之处就在于学生在尝试体验、发展感悟中完成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讲学稿”的另一特点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一稿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益高。愉快教学、情感教学、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无不尽显其中。
此外,“讲学稿”的另一大功能是为教师“自培”及自我发展提供了时空。在每个人有限的教育教学生涯里,很多教师需要3—5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教师,这种资源浪费的代价是巨大惨重的。而“讲学稿”则是无须强迫的劳动,绝不让人痛苦不堪。有的只是追求事业的成功,追求个人的发展,追求生活的雅致,追求个性的彰显。
短暂的学习生活让我收获多多。首先是东庐中学“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神奇的。她的神奇在于使一所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成为撤并对象的农村初中成为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她的神奇是在奇葩叠出的教书育人征程上铺就了一条“天路”。其次东庐人的睿智、锐气使我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认真”二字的魅力。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毛泽东说得好: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是呀!只要认真的想,认真的做,何愁大事不成!不是吗?世上无难事,只怕认真人。在东庐人身上,我读到了。
来到东庐中学取“经”,是育人者的幸运。当然幸运的还有参加了“全国学习洋思典型学校特色课观摩现场会”的课堂教学环节活动。如果非要评价的话,一个字“绝”。
赴江苏学习时间过去一个多月了,当时所有情景仍历历在目,无法忘怀。怀揣着不息的梦想,从瀚海中走出;枕着不眠的记忆,从水乡归来。我不奢求还有能见江南月的机会,我只渴望春风能过江北来,来到我们这荒蛮之地。因为我深知一个道理:吹尽黄沙始见金。更在于我校的“136有效教学”已绽新芽。
 
                                                                二一二年十一月一日
编辑:信息办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