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社团 > 刀锋火影,一抹红---徐雯珏

刀锋火影,一抹红---徐雯珏

2014年07月04日 16:01:20 访问量:545

刀锋火影,一抹红

——读《红与黑》读后感

乾安县第一中学  七年四班  徐雯珏

      也许是命运的引领,使我在冥冥之中与此书相遇;也许是书名特别,使我一见钟情……那三个字像是有魔力般,使我的目光再也移不开。买下这本书后,只想一口气把它读完,然而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情,急是不可取的。说到底,就是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罢了。但读《红与黑》不仅仅是读一本书,也是一段探究、思考的过程更是在与一个时代交流的过程!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原本不会有什么交集,谁也不会想到,它会在1830年成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论坛必然提及的一笔,更是不断引领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限的猜测与遐想。此书名乍一看觉得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咀嚼之后再慢慢品味,就会发现: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的色彩早已在整部小说出现了多次,这两种颜色确定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其实,色彩本身的语言就非常丰富。我想: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意大利画史》的司汤达定深知这一点。

小说的主人公于连天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当时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是贫民而使于连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于连滋生了对现实的不满,从而一心想要征服上流社会,并为此忙碌着,快乐着。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其实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的满足,并不是由外在的环境来决定的。由此可见为名利而忙碌的于连并不快乐。其实,红与黑不只代表红色与黑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主人公于连的两条路:投身红色的军旅生涯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

主人公于连为了博取大家赏识,明知毫无用处,却还是把拉丁文的《圣经》背得滚瓜烂熟。作为踏入上流社会的第一步,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渊博的学识使他跨入维立埃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市长夫人--德·雷纳尔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实则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后来,由于一些谎言,于连不得不离开德·雷纳尔夫人,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使他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神学院的生活近一步扭曲了于连的灵魂,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

由于考试失利,于连离开神学院。而后,经皮拉尔神父介绍,他来到巴黎,做德·拉莫尔伯爵的助手,这或许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次转折吧!在此过程中,又与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小姐产生爱情。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的感情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的爱情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小姐既有贵族小姐的傲慢、任性的品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那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为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同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使自己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骗取她的爱情。

但玛蒂尔德的父亲,却识破于连的伎俩,他寄来的一封信,使于连从云端坠入深不见底的深渊。年轻人特有的冲动使他做出了个不可思议的举动――枪杀德·雷纳尔夫人,但这也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的爱情终究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级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当荣誉与梦想和幻灭与死亡化身为红与黑两种色彩,于连也即将结束他的生命。于连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世界的恐惧,有的只是一腔热血和满脑子的冒险精神。生活以及爱情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么为荣誉、金钱及一切现实幸福而生;要么希望破灭粉身碎骨而死。他拒绝了朋友富凯为他提供的一条平稳的发财道路,不想过平庸的生活,宁愿用生命去换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他怀着野心在危机重重的社会里奋斗,但却得不到命运的眷顾,头破血流。他虽野心勃勃,意志坚强,智力与毅力远优于在奢华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出身低微,处处受人轻视的他,极度自卑、敏感。他就像一匹受惊的马,随时准备战斗,击退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他以平民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出身,于连以个人为核心,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决定了他和那个将要灭亡的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也决定于连不可挽回的命运!当幻想破灭,现实骤然摆在他面前时,他选择拒绝祈求赦免,因为即使他得到解放,但命运也早已将他判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在法庭上的演说,那是他生命的绝唱,在个体的生命中,犹如一颗流星,在生与死、红与黑的缠斗中,从绚丽走向毁灭。他的不幸在于怀着炽热的观念走进一个感情日渐冷漠的世界,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中,他曾有意无意向现实妥协,这使得他变得更加自私、虚伪、狡诈。在他觉醒之时,他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所幸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连终于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复自己的野心,从容地走向死亡。

《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探索其久经不衰的缘故,大概是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雷尔这个极富时代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吧!作者司汤达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观察,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再借由主人公的经历,展现出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堪称现代小说的巅峰。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自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他在小说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以及把个人眼中的世界扩展为无限的大世界,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不同与其他的作家,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节与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但面对其内心的活动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其目的在于让读者透过人物的心灵来读出那个极尽奢华黑暗的社会,通过个体人物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其实透过这些不难发现,存在于那个时代的矛盾冲突,都不可避免的化为主人公自身的精神世界。

于连真可谓:成败一本书,生死两女人。导致他悲惨的命运的固然是那个冰冷残酷的社会,但最重要的还是他表现出来过分的野心!最后在法庭上,他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我只不过是一个为改变自己的卑贱命运而反抗的农民。其实,于连自己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就是红与黑的化身!

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在心底暗暗叹息:为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悲剧的爱情而感叹、为主人公于连悲惨的命运而叹息、为那个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叹息!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时间给了作者最公正而无私的评判,我明白:我应用心与书的灵魂交谈,与那个时代对话,通过此书来窥探到作者本人所经历的种种!

编辑:李悦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吉林省乾安县第一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